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初心烛照未来,使命引领前行,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城乡规划教研室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强化支部建设,建构起“党建+”多维模式,把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助推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不断取得新进展。
党支部现有党员18人,其中博士10人(含在读博士2人),副高以上8人,45岁以下12人,具有学历高、学源好、结构合理,年轻有活力的特性,支部聚焦“七个有力”,着力在加强理论武装,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组织师生、宣传师生、凝聚师生、服务师生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把党支部建设成为教育党员、团结群众和攻坚克难的坚强堡垒。
一、“党建+”引领支部建设,强化支部政治功能
党支部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组织生活会、讲座报告、学习强国等形成线上+线下集中+个人“研讨+自学”的政治理论学习长效机制,以实际行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保证学习成效。
二、“党建+”引领学科发展,专业建设成果丰硕
党支部切实找准党建工作和学科专业建设的结合点,坚持相融相促、同频共振,不断强化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引领、动员党员教师在培养方案修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科研平台申报与建设、硕士点申报、国一流学科建设等方面勇挑重担、各尽其才,有效促进城乡规划学科专业取得新发展。作为省内第一个开办城乡规划学专业的高校,近年来,在支部党员和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学科专业发展成效明显:2016年城乡规划专业列为福建省高等学校服务产业(城乡居民服务业)特色专业;2018年《实践与创新能力深度融合的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以城乡规划、建筑学专业为例》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9年城乡规划专业入选福建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城乡规划专业以优秀成绩通过国家本科教育评估;2021年,城乡规划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专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三、“党建+”引领协同育人,人才培养与时俱进
为了适应新时代城乡规划行业发展新变化,支部协同教研室全体党员教师坚持与时俱进,强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创新,2017年以来,已进行2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适应创新创业、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发展,增设了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数字技术与城市设计等课程。学院注重发挥闽台特色优势,与(台湾)东海大学联合举办《跨地域设计论述工作坊》课程、(台湾)淡江大学联合举办《跨地域建构工作坊》课程和(台湾)淡江大学、岵山镇政府联合举办《参与式设计工作坊》等课程,形成跨地域、跨业域、跨群域等各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同时,依托福建传统村落与历史建筑研究中心、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人居环境研究所、城市与建筑研究所、建筑文化研究所、海西城乡空间研究所等研究机构,逐渐形成区域发展与规划、城乡规划与设计、社区发展与住房建设规划、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 4 个研究方向,构建完善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体系,开展联合教学育人活动,探索形成“政产学研教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新路径。党员教师陈旭、曾献君、程斌等三位老师获得了“共青团良师益友”的称号。近两年,教研室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城乡规划教育年会的作业竞赛,获得一、二等奖、三等奖和佳作奖共 8 项。
四、“党建+”引领科研提升,聚焦需求服务社会
发挥支部党员和骨干教师作用,依托科研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探索出课题研究、实践调研、形成创新创业项目、最终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和项目转化、推广的完整路径。近两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级课题4项,厅级课题6项,校级课题7项,纵向课题合同经费183.2万元;横向课题15项,合同经费200多万元;在《建筑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1篇,会议论文9篇,主编《民国时期建筑学文献汇编(52册)》、闽台文化大辞典~建筑卷等。获得教学研究课题3项, 发表教研论文3篇,出版辅助教材3本。同时,发挥学科专业幼师,在服务新型城镇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制定技术规范,引领地方行业发展以及保护传统聚落,传承地域历史文化,开展城乡规划人才培训,扶贫,推广科学知识普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党员曾献君教师团队申报的《新时期乡村规划编制指南、标准和设计案例》荣获省2021年度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杨昌新老师等师生为主团队助力泰宁县成功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并入选全国首批“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名单。
城乡规划教研室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党建+”协同育人机制取得显著成效,下一步支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的工作要求,持续探索“党建+”引领促发展的创新路径与形式,继续引领支部党员教师争当“四有”好老师,做好“四个”引路人,持续提升城乡规划学科专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保证、政治保证、组织保证。